尊龙d88用现金娱乐一下登陆
2018辽宁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
[编辑:永太净化设备经营部] [时间:2024-06-16]
唐杜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政书体通史。本书共二百卷,上起传说中的皇帝,下讫唐天宝末年。全书分为食货同光体诗派、选举、职官、礼、乐、兵、刑、州郡、边防九门,各门下又 分若干子目,子目以朝代为序,著录有关制度的历代大事记、奏疏、诏令等,其中对唐代记载特别详尽。《通典》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,开创了政书体撰写的先 河,为后世此类史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。此外,书中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,是研究唐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。
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地区抗日武装的统称。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地区部分爱国的军队和各地人民群众,自发组成义勇军、救国军、自卫军等抗日武装,人数最多时曾达四五十万人。后在日军的进攻下图腾艺术史,因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,于1933年陷于瓦解。其中一部分接受领导,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,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。756年6月,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,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,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——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,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“丕平献土”,也是教皇国的起始。754年,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,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。
《开罗宣言》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、苏尊龙d88用现金娱乐一下登陆、中三国发表的宣言。1943年11月22日〜26日, 中、美、英三国首脑蒋介石、罗斯福、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,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。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,三国首脑发表了《开罗宣言》。宣言庄严宣告: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;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;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,如满洲(中国东北)、台湾、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;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。《开罗宣言》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,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 抗战的结果。《开罗宣言》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。
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机械,它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。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,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。1782年前后,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,成为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,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,煤耗大大下降。蒸汽机的出现和改进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瓦特是蒸汽机主要的发明人,故名。
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。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,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。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,太贵则伤民。因太贵太贱,都不利于统治,于是他实施平籴法。其做法是: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,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。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,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。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,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。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,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,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。这样虽遇饥馑水旱,籴不贵而民不散。只有民不散,政权才能巩固,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。以稳定小农经济,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。
1898年,光绪帝接见康有为等人,接受了他们学习西方,维新变法的主张。 6月11日,光绪帝颁布“明定国是”诏书,宣布变法。从此日始,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、囚禁光绪,共103天,又称“百日维新”。
经济方面;设立农工商局,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;奖励发明创造;设铁路矿务总局,发展铁路和采矿业;举办邮政,裁撤驿站。改革财政,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铜鼓书堂词话、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,许其自谋生计。各省设商务局、商会,保护地方商务。
政治方面;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.给予一定程度的言论、出版、结社的自由。改革律例,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,裁撤冗员,澄清吏治。
军事方面:裁撤,力行保甲、团练,编练海陆军,各省军队改练洋操,使用洋枪,并统一制度。筹设武备学堂。
文教方面:改革科举制度,废八股,改试策论,广设学堂,创办京师大学堂,所有书院、词庙、义学、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学、西学的学堂。省会设高等学堂,郡城设中等学堂,州县设小学。提倡西学,选派学生出国留学。
(二)意义。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通志乐略第一,但是它激发了救国热情,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,也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。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进程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:
(1)戊戌变法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。在民族危机、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,维新派挺身而出,为维新救亡奔走呼号。这场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,唤醒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。
(2)戊戌变法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,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。在与顽固派的论战中,维新派批驳了他们的顽固守旧的观点,论证了维新才能救国的思想, 宣扬了进化论,为以后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条件。与此同时头脑,思想解放还波及其他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,“史学革命”和“诗界革命”开始涌现,小说和散文创作也出现新的生机。
(3)戊戌变法还带来了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。戊戌变法期间,维新派为了宣传变法理论,兴办了《时务报》、《国闻报》等一系列报刊,是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初步发展时期;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,戒除缠足、禁吸、剪辫易服等都成为反旧习、立新风的社会变革。
(4)戊戌变法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。变法期间,光绪皇帝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新措施,这些都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,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。
(一)起因。英法百年战争(1337—1453年)有其复杂的起因,包括王位继承问题、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。(1)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,加佩王朝绝嗣。 法国三级会议推举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继位,是为腓力六世(1328—1350年),开始了瓦罗亚王朝(1328—1589年)。英王爱德华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,她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,但法国以《萨利克法典》中女子无继承权为由拒绝。(2)英国的诺曼王朝(1066—1154年)和安如王朝(1154—1399年)都由法国封建主创立,因此英王室在法国有大片领地。后来一些领地相继被法王收回,但这时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国手中。于是英国想扩大领土,法国想完成统一,时起纠纷。(3)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,物富民殷,是封建主垂涎的一块宝地。佛兰德尔一向为法王臣属,腓力六世又在当地建立起直接统治。当地纺织用羊毛一向来自英国,羊毛输出是英王的重要财源,所以英王也想控制佛兰德尔。
(二)结果。1453年,英军在波尔多决战中全军覆没。1453年,英法百年战争宣告结束。英国除在法保留加莱一港外,撤出全部法国领土。以后法王又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,收回一些独立的封建主领地包括勃艮第公爵领地,到15世纪末年完成统一。
百年战争,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,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,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,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,民不聊生。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,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。
百年战争还导致了:一是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,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;二是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,同时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(玫瑰战争),为16世纪英法君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。
(一)东北地区。在东北地区,清廷实施军府制,设奉天将军驻盛京(沈阳),吉林将军驻吉林,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。又分设总管、副都统等机构,加强管理。对于 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、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,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 (喀喇达)和姓长(噶珊达)。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,建立常规巡边制度,加强对俄国的防范。
(二)蒙古地区。在内外蒙古地区,均实行札萨克制,即盟旗制度。蒙古各部划分为旗,旗是基本行政单位,合若干旗为一盟。旗有札萨克(即旗长),盟有盟长。札萨克为世袭之职,盟长则由中央任命。此外,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,以加强控制。此外,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、热河都统、绥远将军,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、科布多参赞大臣、库伦办事大臣等,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。
(三)新疆地区。在新疆地区,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,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,设伊犁将军,驻惠远城(今霍城东南),又设参赞大臣为辅,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、政治、边防诸务。在天山南路地区,也就是在回部(尔族)地区,于喀什噶尔(今喀什市)设参赞大臣,节制天山南路各城。伯克,由尔贵族充任,以管理各城事务,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,伯克可随时升调,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。
(四)西藏地区。乾隆年间,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,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、班禅的地位平等。西藏地方的行政、军事、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,都由驻藏大臣会同简选。西藏的对外联系,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。、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,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。、班禅的继承人问题,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。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尊龙d88用现金娱乐一下登陆,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,规定、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,须由诸当众于金瓶内抽签,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,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,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。
(五)西南地区。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、明的土司制度, 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,文职有土知府、土知州、土知县等,武职有宣慰使、宣抚使、安抚使、招讨使、长官等。自明朝以来,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,消弭土司之患,即开始改土归流,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,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。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,但集中地、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,是在雍正一朝。雍正四年(1726年)至九年,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,通过招抚和相结合的办法,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,进一步实行“改土归流”政策,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。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、厅、州、县,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,如清丈土地,编制户口,纳粮当差等。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,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,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。
(一)从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来看,尽管此前中日之间爆发过战争乃至冲突,例 如甲午战争、济南惨案,但这些事件都并未造成大规模的“抗日战争”。甲午战争为中国传统封建王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,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国家观念、民族意识都尚未完全觉醒,所以不能纳入“抗日战争”的范畴;济南惨案中,日军的暴行使蒋介石对日本彻底失望,并开始转向美国,但主要采取的是冷处理办法,故也不能作为抗战的开端。只有在九·一八事变后,日本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步伐。可见,该事件与此后的全面抗战存在一个明显的承续关系,自然应该作为抗战的开端。
(二)从具体斗争形式来看,九·一八事变尽管并未引起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全面战争,反而使其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放弃整个东北,日本关东军轻易占领广大东北地区,而卢沟桥事变则是南京国民政府彻底下定抗战决心的开端,看似以卢沟桥事变为抗战的开端较为合理,但实际上无形之中则存在抗战评价中的“国民政府中心观”。因为,尽管此时国民政府已经放弃东北,但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并未因此偃旗息鼓,原东北军的部分力量、民间武装以及满洲省委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仍然在继续。特别是此后的东北抗日联军,更是东北地区打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。因此,这些抗日斗争当然应该属于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一)1940年9月,英美达成协议,英国以西半球英国属地纽芬兰、百慕大等战略基地的租借权,换取美国50艘旧驱逐舰。1940年9月27日,德、意、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,英美联系进一步加强。
(二)1941年3月11日通过了《租借法案》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、转让、交换、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。罗斯福立即请求国会拨款70亿美元,也得到同意。租借法的实施,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。1941年3月27日,美英两国制定了“ABC-1计划”,确定了以欧洲作为两国主要战场以及“先欧后亚”的战略决策。
(三)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,结成反法西斯联盟。1941年7月12日,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《苏英关于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: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,绝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。8月16日,苏英又达成贸易、贷款和支付协定。
(四)1941年8月14日,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停靠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军舰上举行会晤,发表了英美两国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,表达了反对纳粹,尊重各国领土、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民主、自由,以及致力于战后和平与合作的共同立场。此即《大西洋》。它得到了苏联、中国等国的赞同,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。
(五)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,苏、美、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,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——《莫斯科议定书》。该协定实际上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。
(六)1942年1月1日,苏、中、美、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《联合国家宣言》。宣言规定: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、经济资源,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,并保证相互合作,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。至此,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。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,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,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。
意义: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,人力物力都超过了轴心国,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,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。
唐杜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政书体通史。本书共二百卷,上起传说中的皇帝,下讫唐天宝末年。全书分为食货、选举、职官、礼、乐、兵、刑、州郡、边防九门,各门下又 分若干子目,子目以朝代为序,著录有关制度的历代大事记、奏疏、诏令等,其中对唐代记载特别详尽。《通典》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,开创了政书体撰写的先 河,为后世此类史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。此外,书中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,是研究唐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。
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地区抗日武装的统称。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地区部分爱国的军队和各地人民群众,自发组成义勇军、救国军、自卫军等抗日武装,人数最多时曾达四五十万人。后在日军的进攻下,因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,于1933年陷于瓦解。其中一部分接受领导,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,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。756年6月,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,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,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——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,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“丕平献土”,也是教皇国的起始。754年,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,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。
《开罗宣言》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、苏、中三国发表的宣言。1943年11月22日〜26日, 中、美、英三国首脑蒋介石、罗斯福、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,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。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,三国首脑发表了《开罗宣言》。宣言庄严宣告: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;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;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,如满洲(中国东北)、台湾、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;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。《开罗宣言》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,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 抗战的结果。《开罗宣言》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。
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机械,它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。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,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。1782年前后,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,成为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,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,煤耗大大下降。蒸汽机的出现和改进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瓦特是蒸汽机主要的发明人,故名。
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。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,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。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,太贵则伤民。因太贵太贱,都不利于统治,于是他实施平籴法。其做法是: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,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。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,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。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,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。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,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,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。这样虽遇饥馑水旱,籴不贵而民不散。只有民不散,政权才能巩固,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。以稳定小农经济,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。
1898年,光绪帝接见康有为等人,接受了他们学习西方,维新变法的主张。 6月11日,光绪帝颁布“明定国是”诏书,宣布变法。从此日始,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、囚禁光绪,共103天,又称“百日维新”。
经济方面;设立农工商局,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;奖励发明创造;设铁路矿务总局,发展铁路和采矿业;举办邮政,裁撤驿站。改革财政,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、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,许其自谋生计。各省设商务局、商会,保护地方商务。
政治方面;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.给予一定程度的言论、出版、结社的自由。改革律例,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,裁撤冗员,澄清吏治。
军事方面:裁撤,力行保甲、团练,编练海陆军,各省军队改练洋操,使用洋枪,并统一制度。筹设武备学堂。
文教方面:改革科举制度,废八股,改试策论,广设学堂,创办京师大学堂,所有书院、词庙、义学、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学、西学的学堂。省会设高等学堂土家族服装头绪,郡城设中等学堂,州县设小学。提倡西学,选派学生出国留学。
(二)意义。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,但是它激发了救国热情,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,也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。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进程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:
(1)戊戌变法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。在民族危机、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,维新派挺身而出,为维新救亡奔走呼号。这场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,唤醒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。
(2)戊戌变法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,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。在与顽固派的论战中,维新派批驳了他们的顽固守旧的观点,论证了维新才能救国的思想, 宣扬了进化论,为以后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条件。与此同时,思想解放还波及其他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,“史学革命”和“诗界革命”开始涌现,小说和散文创作也出现新的生机。
(3)戊戌变法还带来了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。戊戌变法期间,维新派为了宣传变法理论,兴办了《时务报》、《国闻报》等一系列报刊,是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初步发展时期;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,戒除缠足、禁吸、剪辫易服等都成为反旧习、立新风的社会变革。
(4)戊戌变法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。变法期间,光绪皇帝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新措施,这些都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,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童心说。
(一)起因。英法百年战争(1337—1453年)有其复杂的起因,包括王位继承问题、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。(1)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,加佩王朝绝嗣。 法国三级会议推举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继位,是为腓力六世(1328—1350年),开始了瓦罗亚王朝(1328—1589年)。英王爱德华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,她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,但法国以《萨利克法典》中女子无继承权为由拒绝。(2)英国的诺曼王朝(1066—1154年)和安如王朝(1154—1399年)都由法国封建主创立,因此英王室在法国有大片领地。后来一些领地相继被法王收回,但这时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国手中。于是英国想扩大领土,法国想完成统一通典乐序,时起纠纷。(3)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,物富民殷,是封建主垂涎的一块宝地。佛兰德尔一向为法王臣属,腓力六世又在当地建立起直接统治。当地纺织用羊毛一向来自英国,羊毛输出是英王的重要财源,所以英王也想控制佛兰德尔。
(二)结果。1453年,英军在波尔多决战中全军覆没。1453年,英法百年战争宣告结束。英国除在法保留加莱一港外,撤出全部法国领土。以后法王又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,收回一些独立的封建主领地包括勃艮第公爵领地,到15世纪末年完成统一。
百年战争,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,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,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,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,民不聊生。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,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。
百年战争还导致了:一是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,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;二是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,同时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(玫瑰战争),为16世纪英法君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。
(一)东北地区。在东北地区,清廷实施军府制,设奉天将军驻盛京(沈阳),吉林将军驻吉林,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。又分设总管、副都统等机构,加强管理。对于 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、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,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 (喀喇达)和姓长(噶珊达)。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,建立常规巡边制度,加强对俄国的防范。
(二)蒙古地区。在内外蒙古地区,均实行札萨克制,即盟旗制度。蒙古各部划分为旗,旗是基本行政单位,合若干旗为一盟。旗有札萨克(即旗长),盟有盟长。札萨克为世袭之职,盟长则由中央任命。此外,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,以加强控制。此外,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、热河都统、绥远将军,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、科布多参赞大臣、库伦办事大臣等,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。
(三)新疆地区。在新疆地区,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,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,设伊犁将军,驻惠远城(今霍城东南),又设参赞大臣为辅,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、政治、边防诸务。在天山南路地区,也就是在回部(尔族)地区,于喀什噶尔(今喀什市)设参赞大臣,节制天山南路各城。伯克,由尔贵族充任,以管理各城事务,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,伯克可随时升调,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。
(四)西藏地区。乾隆年间,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,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、班禅的地位平等。西藏地方的行政、军事、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,都由驻藏大臣会同简选。西藏的对外联系,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。、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,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。、班禅的继承人问题,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。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,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,规定、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,须由诸当众于金瓶内抽签,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,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,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。
(五)西南地区。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、明的土司制度, 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,文职有土知府、土知州、土知县等,武职有宣慰使、宣抚使、安抚使、招讨使、长官等。自明朝以来,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,消弭土司之患,即开始改土归流,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,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屠隆。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,但集中地、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,是在雍正一朝。雍正四年(1726年)至九年尊龙d88用现金娱乐一下登陆,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,通过招抚和相结合的办法,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,进一步实行“改土归流”政策,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。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、厅、州、县,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,如清丈土地,编制户口,纳粮当差等。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,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,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。
(一)从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来看,尽管此前中日之间爆发过战争乃至冲突,例 如甲午战争、济南惨案,但这些事件都并未造成大规模的“抗日战争”。甲午战争为中国传统封建王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,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国家观念、民族意识都尚未完全觉醒,所以不能纳入“抗日战争”的范畴;济南惨案中,日军的暴行使蒋介石对日本彻底失望,并开始转向美国,但主要采取的是冷处理办法,故也不能作为抗战的开端。只有在九·一八事变后,日本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步伐。可见,该事件与此后的全面抗战存在一个明显的承续关系,自然应该作为抗战的开端。
(二)从具体斗争形式来看,九·一八事变尽管并未引起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全面战争,反而使其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放弃整个东北,日本关东军轻易占领广大东北地区,而卢沟桥事变则是南京国民政府彻底下定抗战决心的开端,看似以卢沟桥事变为抗战的开端较为合理,但实际上无形之中则存在抗战评价中的“国民政府中心观”。因为,尽管此时国民政府已经放弃东北,但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并未因此偃旗息鼓,原东北军的部分力量、民间武装以及满洲省委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仍然在继续。特别是此后的东北抗日联军,更是东北地区打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。因此,这些抗日斗争当然应该属于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一)1940年9月,英美达成协议,英国以西半球英国属地纽芬兰、百慕大等战略基地的租借权,换取美国50艘旧驱逐舰。1940年9月27日,德、意、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,英美联系进一步加强。
(二)1941年3月11日通过了《租借法案》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、转让、交换、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。罗斯福立即请求国会拨款70亿美元,也得到同意。租借法的实施,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。1941年3月27日,美英两国制定了“ABC-1计划”,确定了以欧洲作为两国主要战场以及“先欧后亚”的战略决策。
(三)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,结成反法西斯联盟。1941年7月12日,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《苏英关于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: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,绝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。8月16日,苏英又达成贸易、贷款和支付协定。
(四)1941年8月14日,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停靠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军舰上举行会晤,发表了英美两国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,表达了反对纳粹,尊重各国领土、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民主、自由,以及致力于战后和平与合作的共同立场。此即《大西洋》。它得到了苏联、中国等国的赞同,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。
(五)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,苏、美、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,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——《莫斯科议定书》。该协定实际上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。
(六)1942年1月1日,苏、中、美、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《联合国家宣言》。宣言规定: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、经济资源,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,并保证相互合作,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。至此,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。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,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,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。
意义: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,人力物力都超过了轴心国,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,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下一篇: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